浅析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
发布时间:2020-01-12 人气: 次
作者:刘德宏 来源:读写算 2019年29期
摘 要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:“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,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。”的确如此,集体教学的弊端在于难以因材施教,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去学习,并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,常常造成“一刀切”的现象,教师不能兼顾“优秀生”和“后进生”,顾此失彼,造成课堂教学较大浪费。然而集体教学的形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,摒弃集体教学并不明智。怎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并发展个性、挖掘潜能呢?“自主学习”不失为缓解这两种学习方式矛盾的好方法。
关键词 自主学习
中图分类号:G622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2-7661(2019)29-0026-01
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、主动、积极地获取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。那么,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呢?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一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
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:“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,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。”只有学会了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知识的洪流击垮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在学校里有教师仔细的讲解和辅导,教师的责任就是一丝不苟地把的知识交给学生。走上社会后,更新知识主要就是靠自己自学。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,那么,他走上社会以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,自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,在长期的训练下形成一种习惯,一种相伴终身的素质。在小学阶段直接要求儿童,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学会自学是不太容易的。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,,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意识到:教师是外因,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。从上第一节课起,教师就应让学生明白:学习是自己的事。知道应该怎样听课、做作业和复习,怎样思考、讨论和发言,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。
二、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
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,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,他们并不仅仅是受教于成人,在这种好奇心所驱使下,儿童自己能进行探索性、创造性的学习。在好奇心的指引下,儿童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不单是局限于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这一点,而是以该知识为中心,引起连动效应,在积极的心态下,对于周围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、认知。在儿童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,思维的演变离不开动作,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、思维的起点。因为这样的发现过程,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、性质和联系。同时,在这些过程中,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差错,如果教师厉声制止或贸然否定,将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。因此,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建立民主、平等、和谐的师生关系,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。教师的语言、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、可信,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。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,鼓励学生不懂就问,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。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,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并相信自己的探索能力。
三、精心设计学习过程
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,是在学习过程中,不断地培养出来的。教师要从“学什么、为什么要学、怎样学”的角度,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。做到有扶有放。
1.要在旧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新知。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,确定新的学习目标,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,解决认知冲突,顺利掌握新知。2.新授的知识,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“最近发展区”引导学生学习,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。
四、点拨学习方法
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,明确要求,使學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。良好的学习方法,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,并能达到“事半功倍”的效果。如在应用题教学中,引导学生从何想起?怎样想?怎样做?提醒学生认真审题、理清思路、细心计算、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。还要进行学法交流,让学生取长补短,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总之,在数学的教育教学中,不能仅仅着眼于“数学教育”,还要放开眼光,看到课堂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正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。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培养,学生才能更好、更深刻地理解数学、掌握数学、应用数学,同时通过自主学习,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,形成主体意识。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,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,才能达到目的。
参考文献:
[1]教学理论研究.
[2]新课程.